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,是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之年,是实施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》(简称《科普法》)20周年,为加快推进科技规划政策扎实落地,广泛宣传科技创新成果,开展科学普及惠民活动,根据科技部、中央宣传部、中国科协《关于举办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通知》(国科发才〔2022〕69号)、安徽省科学技术厅、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、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《关于举办2022年安徽省科技活动周的通知》(皖科智秘〔2022〕144号)精神,科研处、宣传部、教务处、团委、学工部将共同主办2022年宿州学院科技活动周。
颁布实施20周年的《科普法》对于推动国家科普事业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。对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。开展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、“十四五”国家科技创新规划、安徽省“十四五”科技创新规划等宣传,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规划政策顺利实施,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科技规划政策落实的工作格局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》解读
《科普法》是我国第一步关于科普的法律,它适用于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、倡导科学方法、传播科学思想、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。现将政策解读如下:
一、《科普法》何时公布施行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》于2002年6月29日公布施行。
二、科普法的意义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》是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,标志着科普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。对加强科学技术普及,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,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,都将产生重要影响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,科普工作要以科普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,全面推进科普事业的发展。
三、国家制定科普法有什么作用?
为国家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专门制定一部法律,在世界各国中也不多见。我国制定《科普法》,是国家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,也是推动科技进步、社会进步的需要,又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。
四、科普的性质
科普是公益事业。科普事业的性质是公益事业,公益事业是指属于国家、社会或集体的,共同的公共的事业。
科普是物质文明的重要内容。人们改造世界的生产活动所取得的物质成果,是物质文明。科普在一定意义上讲,是使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活动,因此,科普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,它也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。
五、科普的内容
普及科学技术知识:科普法所指的普及科学技术知识,即包括科学知识,又包括技术知识。
倡导科学方法:科学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、社会实践认识事物、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基本手段。
传播科学思想:科学思想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,是指导人们行动的系统看法和理论。
弘扬科学精神:科学精神是实现和坚持科学观念的勇气、心理和气质。科学精神一般包括,探索精神、实证精神、原理精神、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等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.pdf
(撰稿:科研处 审核:林永)